分类归档 实习生

通过

致诚实习生 | 中美慈善事业洞察:以国内某慈善机构和美国科技资助为例





活动信息


 活动主题


中美慈善事业洞察:

以国内某慈善机构和美国科技资助为例


活动语言

中文


活动时间

2024年7月29日14:00 – 16:00


活动地点

丰台区纪家庙花乡青旅科创园A17-A18


分享人

刘俊莹

李一佳

吕月


主持人

姜洋阳


         分享会内容介绍

分享人:刘俊莹

中致社会发展促进中心实习生


中华民族是一个热情仁爱、乐善好施的民族。关于慈善的思想源远流长,譬如,儒家讲“仁爱”,佛教讲“慈悲”,道教讲“积德”,墨家讲“兼爱”,再到如今的“慈善”,不管社会如何发展变迁,都蕴含着救人济世、福利为民的道德准则。慈善事业正在不断的发展中,山长水阔不辞其远,赴汤蹈火不改其志,让我们共赴新时代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之路。






分享人:李一佳

中致社会发展促进中心

中致儿童关爱基金会实习生


国内某慈善机构作为慈善行业的“明星机构”,曾经获奖无数,成为诸多公益机构的学习榜样。然而,2023年该机构却因一场风波被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并最终遭到民政部的处罚。这一事件看似突然,实际上却早因其制度漏洞埋下了草蛇灰线。本次报告将细数该机构成立以来面临的主要争议事件,分析其中的暴露出的制度漏洞,阐述该事件对公益行业的影响,讲解如何正确看待该事件和公益行业。






分享人:吕月

中致社会发展促进中心实习生


美国的慈善生态系统是世界上最发达的之一。在近几十年里,私人基金会、信托、501c3组织和其他非营利组织在资助各种美国事业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塑造了文化和价值观,促进了社会发展。其中,科技领域的慈善资助急剧增长。本次报告将探讨美国当前的慈善资助和捐赠系统,重点关注科技研究与开发的资助状况,并介绍相关管理非营利组织资助行为的法律法规。




报名方式

名额有限,请扫描二维码报名


致诚实习生:

致诚公益是依托北京市致诚律师事务所建立的综合公益法律服务机构,包含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北京致诚农民工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中致社会发展促进中心、北京中致儿童关爱基金会。2005年以来,已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国内外数十所知名高校的数百位优秀学生到致诚实习。致诚已经成为国内外有良好影响的培养优秀法律人才的平台。

文字 | 刘俊莹、李一佳、吕月

编辑 | 刘俊莹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致诚社会组织

通过

致诚实习生 · 活动回放 | 刑事责任年龄的国际比较探讨


活动信息


活动主题


Old Enough to Stand Trial, But Too Young to Drive

A Comparative Discussion on the Age of Criminal Responsibility 


刑事责任年龄的国际比较探讨


活动语言


English / 英文


活动时间


2024年7月4日

17:00 – 19:00


活动地点


 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

丰台区纪家庙花乡青旅科创园A17-A18

Beijing Children’s Legal Aid and Research Center

Huangxiang Qinglv Techonology Venture Park, A17-A18


主讲人


Sarah Cox

Lily Frautschi

Cameron Mercer


主持人


季杨子彦


主题介绍



In this discussion, these three law students will present a brief look into the minimum age of criminal responsibility and a comprehensive discuss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abroad. In this presentation, we will cover subjects concerning the American legal system generally discussing fundamental topics such as federalism and the concept of positive and negative rights. We will also present an overview of juveniles and the criminal system which will cover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and provide context of the current relationship between juveniles and the justice system. Eventually, this will culminate and cover the ongoing debates in the American legal world regarding the minimum age of criminal responsibility. We will also briefly cover this topic as it stands in the larger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and China.


在本次讨论中,三名致诚实习生简要介绍了美国的刑事责任年龄制度,并结合国外立法进行全面梳理。第一部分讨论聚焦美国法律制度,涵盖联邦制、积极权利、消极权利等基本主题。第二部分将介绍青少年与刑事体系的概况、历史背景,并讨论青少年与司法系统当前的关系。最后,引出当下美国法律界关于刑事责任年龄的持续辩论,并简要讨论这一主题在更广泛的国际社会和中国的现状。



活动流程


主题分享



This topic was presented by three American law students: Sarah Cox, Lily Frautschi, and Cameron Mercer. To better shed light on how the United States has different approaches toward juvenile justice in different states, they began with a general overview of key American legal concepts such as Federalism and negative and positive rights.


Federalism describ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national government and state governments. According to the U.S. Constitution, both the federal govern- ment and the states have powers either enumerated in that Constitution or established through case law. This split of powers shows that while there can be regulation at the federal level, each state has the potential to set their own rules regarding the minimum age of criminal responsibility (MACR). 


They also discussed the idea of positive and negative rights. Positive rights assert the government’s affirmative duty to protect, provide for, or serve their citizens; negative rights assert a citizen’s right to be shielded from actions the government could take.


本次活动的三位主讲人分别是Sarah Cox、Lily Frautschi和Cameron Mercer,他们均是美国JD在读。为了更好地阐述美国各州对于青少年司法所采取的不同方式,他们首先概述了联邦制、积极权利、消极权利等重要的美国法概念。联邦制指联邦政府与州政府之间的关系。根据美国宪法,联邦政府和各州都拥有一定的权力,这些权力或在宪法中列举,或是通过判例法所确立。由于这种权力的分配,联邦政府虽有规制的权力,但各州仍可自行制定最低刑事责任年龄(MACR)。他们还讨论了积极权利与消极权利的概念。积极权利是指政府有责任保护和服务于其公民;消极权利是指公民有权免受政府可能采取的行动的影响。


After this, they gave a brief history of juvenile criminal and statutory offenses in the U.S. Since its creation, the U.S. legal system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less punitive toward juveniles’ actions due to an developing understanding of minors’ lessened moral culpability. There was an abandonment of milder punishments when the crime rates skyrocketed in the 1990s, but since then, a more rehabilitative approach and a goal of less or no incarceration has been retaken. Additionally, the death penalty was abolished in 1988 for crimes committed under the age of 18, and most states now have moved away, or are moving away, from life sentences without parole for crimes committed under the age of 18.


在此之后,他们简要回顾了美国青少年刑事和法定犯罪的历史。美国法律体系自构建以来,越发承认未成年人应有较低的道德责任,因此对青少年不良行为的惩罚措施愈发宽容。1990年代美国犯罪率飙升时,司法系统废除了较轻的惩罚措施,此后又采取了一些做法,以再教育和减少或避免监禁为目标。此外,对未成年人犯罪的死刑于1988年被废除,且现在大多数州已经或正放弃对未成年犯罪者可能采取的无期徒刑且不得假释的判决。


In overviewing the juvenile justice system, it was reiterated that while there are similarities to the adult criminal court system, the goal of the juvenile justice system is different. Like in China, the focus is on the rehabilitation of the children and their reintroduction into society following a delinquent act. However, just like in China, that is not always what takes place. For example, racial discrimination often leads to disparities in the application of legal processes in juvenile and criminal court.


在概述青少年司法系统时,主讲人重申,尽管青少年司法系统与成人刑事法院系统有相似之处,二者的目的并不相同。与中国的相关政策相同,美国青少年司法系统的重点在于对未成年人犯罪者的再教育,以及帮助其重新融入社会。然而,也正如中国的情况,这一目标有时难以实现。例如,种族歧视常常会导致在青少年和刑事法庭法律程序应用上的差异化对待。



In the United States, some states have age limits for both prosecuting children in juvenile court as well as transferring them to adult criminal court that are very low—if they have a limit at all. Twenty-four states have no age limit for prosecuting children in juvenile courts (others set it from 7 to 13, with the most common age being 10) and eleven states have no minimum age in place for trying children as adults. In fact, every year, dozens of children under 14 are judicially transferred to adult courts.


在美国,一些州对在少年法庭起诉儿童以及将他们转移到成人刑事法庭的年龄限制都非常低——如果这些州设置了限制。24个州没有在青少年法庭起诉儿童的年龄限制(其他州将年龄限制在7岁到13岁之间,最常见的是10岁),11个州没有将儿童作为成年人审判的最低年龄限制。事实上,每年都有数十名14岁以下的儿童被司法转移到成人法庭。


There are three ways to transfer a minor from juvenile court to criminal court: judicial transfer, statutory exclusion, and direct file.


未成年人从青少年法庭移送至刑事法庭的方式有三种:司法转移、法定排除和直接起诉。


In judicial transfers, there are 3 types of waiver: discretionary waiver, presumptive waiver, and mandatory waiver. Discretionary waiver is when a judge uses her own discretion in deciding whether a case should be transferred to criminal court. A judge will look at the seriousness of the offense; the level of involvement the juvenile had in the offense; the prior history of the juvenile; the juvenile’s mental and emotional condition; and the likelihood of rehabilitation through court services. A presumptive waiver is when a juvenile must show that he or she should not be transferred. If argued successfully, the juvenile will stay in juvenile court. In a mandatory judicial waiver, a juvenile’s case is auto-matically transferred according to state statute.


在司法转移中,有三种豁免类型:自由裁量豁免、推定豁免和强制豁免。自由裁量豁免是指法官自行决定是否将案件转移到刑事法庭。法官会考虑犯罪的严重性、青少年在犯罪中的参与程度、青少年的过往经历、青少年的心理和情绪状况以及通过法院进行再教育的可能性。推定豁免是指青少年必须证明他或她不应该被转移。如果辩护成功,青少年将留在青少年法庭。在强制司法豁免中,根据州法律,青少年的案件会自动移送到成人法庭。


Statutory exclusion is when state law mandates a youth be processed as an adult. For example, under Minnesota law, juveniles who drive while intoxicated will automatically be prosecuted as an adult.


法定排除是指州法律规定青少年必须被当作成年人对待。例如,根据明尼苏达州法律,未成年人醉酒驾驶将自动被当作成年人起诉。


For direct files, the prosecutor directly files criminal charges against a juvenile. In some states, if a juvenile has committed a crime in the past, they will automatically be tried as an adult.


在直接起诉中,检察官直接对未成年人提起刑事指控。在一些州,如果一个青少年过去有犯罪历史,他们将自动被视为成年人审判。


A real example of judicial transfer is the case In Re X.S. The Texas Juvenile Court transferred the defendant’s case to criminal court after considering four important factors: the crime resulted in the victim’s death; the offender belonged to a gang; the defendant had “Murda [murder] doctor” in his social media bio; and the defendant continued to engage in delinquent behavior despite prior referrals to juvenile services.


司法转移的一个真实案例是In Re X.S.案。德克萨斯州青少年法庭在考虑了四个重要因素后,将被告的案件转移到刑事法庭:犯罪导致受害者死亡;犯罪者属于一个帮派;被告在社交媒体简介中写有“谋杀博士”;同时,被告曾被转至青少年管教部门,此后仍继续从事不良行为。


The presenters then discussed the current arguments both for and against raising the MACR in the United States. There are multiple reasons why scholars both support and oppose raising the minimum age. One reason against raising the criminal age is to protect youth from the stigmas of the criminal justice system. Having a public record of having been incarcerated could impact their employment prospects. Research has also shown that exposure to the criminal justice system at a younger age poses many risks for the child: they are less likely to graduate high school; they are more likely to reoffend; and the child has a higher chance of being exposed to physical and sexual abuse while incarcerated from adults in charge.


主讲人随后讨论了目前支持和反对在美国提高未成年人刑事责任年龄的观点。学者们支持和反对提高最低年龄的原因很多。反对提高刑事责任年龄的一个原因是为了保护未成年人免受刑事司法系统的污名化。公开的入狱记录可能会影响他们就业。研究还表明,在较小年纪接触刑事司法系统会给未成年人带来许多风险:他们不太可能高中毕业;很有可能再次犯罪;在被监禁期间,儿童更有可能受到成年看守人的身体虐待和性虐待。


Opponents aim to hold children responsible for serious crimes, prevent gangs from exploiting children, and safeguard public security. Additionally, as of 2024, parents have been held accountable for their children’s actions. In this recent and radical case, two parents were sentenced to 10-15 years each after they failed to prevent their son from shooting and wounding students at his high school, while the juvenile received life without parole. Many are concerned that if the age is raised, many more cases like this will be brought and result in parents being held accountable for their children’s actions instead of only the child being punished.


反对者的观点则是让儿童为重罪负责,防止帮派利用儿童,保障公共安全。此外,自2024年起,父母必须为子女的行为承担责任。在最近发生的一起激进的案件中,两位家长因未能阻止其儿子在其高中开枪打伤学生,各被判处10至15年徒刑,而该青少年被判无期徒刑且不得假释。许多人担心如果提高刑事责任年龄,更多类似案件会被提起,导致父母被追究其子女行为的责任,而不仅仅是儿童受到惩罚。


The presentation also covered ways of reducing recidivism. Neither lightly-supervised probation nor transfer and harsh, military-style boot camps are effective in reforming juvenile offenders. Some solutions include 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targeting antisocial behavior; some punitive consequences in conjunction with promoting youth development (job skill building, academic performance, self-control); and a focus on home-life continuity an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主讲人还讨论了减少再犯的方法。监管不严格的缓刑、转移和严格的军事训练营都无法有效改造少年犯。一些解决方案包括针对反社会行为的认知行为疗法;与促进青少年发展(工作技能培养、学业表现、自我控制)结合的一些惩罚措施;以及关注家庭生活的连续性和人际关系。



Through two short video clips, the group covered a fictitious depiction of a seven year old standing trial in an adult criminal court for accidentally shooting a classmate. In this clip, a psychologist addresses the capacity of a child that young to fully understand the consequences of his actions; ultimately, they decide he cannot. The second video clip came from a newsreel regarding a recently passed Florida legislation that raised the MACR officially to seven following six-year-old Kaia Rolle’s outburst in school which resulted in her being handcuffed with zip ties and taken to a juvenile detention facility. Kaia’s grandmother gives a tearful interview about the inhumane treatment her child received at the hands of officers and how no child should go through something like that again.


通过两段短片,主讲人展示了一个七岁儿童因意外射击同学在成人刑事法庭受审的情节。在视频中,一位心理学家探讨了如此年幼的孩子是否完全理解其行为的后果;专家最终认定孩子不具有该认识能力。第二段视频是一条关于佛罗里达州最近通过的将刑事责任年龄正式提高到七岁的新闻片段。原因是一位六岁的小女孩Kaia Rolle在学校的突发行为导致她被铐押送往青少年拘留所。Kaia的祖母在采访中泪流满面,谈到她的孩子在警察手中所受的非人待遇,并表示不应再有孩子经历这样的事情。



自由交流



Finishing up the presentation, the group discussed both broader international and Chinese perspectives on the MACR. For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the United Nations has published several comments regarding how they believe Member States should implement both scientific and legal research into creating their MACR. At this time, the UN recommends an MACR of 14 years old but commends those who have theirs as high as 15 or 16 years old. This is based on scientific research that suggests children possess neither the mental capacity to fully comprehend their actions nor the consequences that may follow these actions. The UN also doesn’t recommend that there be two minimum ages – for instance, one for general offenses and a younger one for more serious offenses. Among the African Union States, the average MACR is 13 years old; while among the EU states, it is 14 years old. The presenters also discussed how countries like Australia are handling conversations about the MACR. In those countries, many opponents of raising the MACR discuss that research shows a lower age of criminal responsibility actually leads to a greater chance of reoffending.


展示环节结束后,主讲人讨论了国际和中国关于未成年人刑事责任年龄的观点。对于国际社会,联合国发布了几条建议——会员国应将科学和法律研究纳入未成年人刑事责任年龄的制定中。目前,联合国建议的未成年人刑事责任年龄为14岁,但对那些将其设定为15岁或16岁的国家表示肯定。因为科学研究表明,儿童既没有完全理解其行为的心理能力,也无法理解这些行为可能带来的后果。联合国不建议设定两种最低年龄——例如,一种适用于一般犯罪,另一种适用于更严重的犯罪。在非洲联盟国家,平均未成年人刑事责任年龄为13岁;在欧盟国家,平均为14岁。主讲人还讨论了澳大利亚等国关于未成年人刑事责任年龄的讨论情况。在这些国家,许多反对提高未成年人刑事责任年龄的人认为,研究表明较低的刑事责任年龄实际上会导致再犯率更高。


In China, this is a “hot topic” because in 2021, the country lowered its MACR from 14 to 12 for two offenses: intentional homicide using especially cruel means and intentional infliction of bodily harm resulting in death or serious disability using especially cruel means. In the years before 2021, there had been a slew of cases publicized in which 13-year-olds committed violent murders and suffered few, if any, consequences. One boy, after murdering his mother, returned to school after a mere ten days of detention; another murdered a 10-year-old girl and wrote online to his friend he knew it would turn out fine because he was under 14. Such cases coming to light sparked outrage, and so an amendment was proposed and adopted. Some Chinese are advocating for an even lower MACR.


在中国,这是一个热点话题,因为在2021年,中国将未成年人刑事责任年龄从14岁降低到12岁,这适用于两种罪行: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罪,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情节恶劣的。2021年前的几年中,有一系列案件被广泛报道,比如13岁的青少年犯下暴力谋杀罪但几乎没有受到任何惩罚;一名男孩在杀害母亲后,仅被拘留十天后就回到学校;另一名男孩杀害了一名10岁女孩,并在网上写信给他的朋友说他知道自己不会有事,因为他未满14岁。这些案件的曝光引发了公众的愤怒,因此一项修正案得以被提出并通过。一些中国人依然主张进一步降低未成年人刑事责任年龄。



Q&A



After the presentation, the presenters took a brief break, networking with audience guests before then taking questions from the general audience. Here are some of the questions asked as well as a shortened version of the responses:


演讲结束后,主讲人与观众进行短暂交流并回答了一些问题。以下是简短记录:


Q: What does an intern at Zhicheng do?

A: The foreign interns at Zhicheng do comparative legal research, case analysis, and participate in activities held by the organization. For example, we completed research related to the protection of children’s data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cial media and juvenile offenses. We also participated in a meeting where scholars, re-searchers, and professionals discussed the protection of children on the internet. Jiang, who is fluent in both English and Chinese, assists in responding to the organization’s online consultations. Jiang also translates for the employees and foreign interns.


问:致诚实习生的工作内容有哪些?


答:致诚的外国实习生进行比较法研究、案件分析,并参与组织举办的活动。例如,我们完成了与儿童数据保护和社交媒体与青少年犯罪关系相关的研究。我们还参加了一次会议,学者、研究员和专家在会上讨论了儿童网络保护的问题。中国实习生还会接触线上法律咨询的辅助工作。


Q: What are some good cases to read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juvenile justice system or the changing viewpoints surrounding children’s rights in the United States?

A: Since every state has a different set of laws, it can be helpful to look at Supreme Court decisions, as they apply to all states and generally provide an overview of the history of the law discussed. Revolutionary cases I would recommend looking at include Thompson v. Oklahoma (1988) and Roper v. Simmons (2005). You can see the Court taking into account the shift in state laws to more modern juvenile justice approaches.  


问:为更好地了解美国的青少年司法系统或儿童权利观点的变化,有哪些值得阅读的案例?


答:由于各州法律不同,查看适用于所有州的最高法院裁决可能会有所帮助,因为它们通常提供了所讨论法律的历史概述。我建议阅读的具有突破性的案件包括Thompson v. Oklahoma(1988年)和Roper v. Simmons(2005年)。你可以看到最高法院将州法律关于青少年司法方式的现代化转变纳入考虑。


Q: In China, penetration is required to reach an offense of sexual assault of a female adult but it is not required for a female minor. Is this similar in the United States?

A: In the United States, statutory rape crimes are based on the idea that until a child reaches a certain age, they are incapable of consent. This specific age in which a child is determined capable of consenting to sexual relationships with adults varies with state. Some states will determine the severity of the punishment based on the age of the offender – reserving their most serious punishments for those over 21 who have sexual intercourse with someone under the age of consent and particularly under the age of 14 or 13. However, every state requires there to be sexual intercourse or sexual penetration in order to qualify for this offense. There is a separate offense for sexual misconduct with a minor, but that is not the same as sexual assault in the United States. There are exceptions in several states that will permit prosecution for sexual assault without penetration (if a penis has any contact with a vulva), but this is not universal among the states.


问:在中国,强奸罪的犯罪既遂为“插入说”,但对于强奸幼女,则以“性器官接触说”为既遂标准。美国是否有相似规定?


答:在美国,法定强奸罪的规定基于“儿童在达到一定年龄之前没有能力表示同意”的观点。性同意年龄因州而异。有些州会根据犯罪者的年龄来决定惩罚的严重程度——对21岁以上且与未达到法定年龄的人发生性关系的犯罪者的惩罚最为严厉,尤其是另一方年龄为14岁或13岁以下时。但是,每个州都要求必须有性交或性插入行为才能构成此罪行。对未成年人的不当性行为有单独的罪行,但这与美国的性侵犯不同。有几个州有例外:如果双方性器官存在接触,则允许对不具有插入行为的性侵犯进行起诉,但这在各州并不普遍。



致诚实习生


致诚公益是依托北京市致诚律师事务所建立的综合公益法律服务机构,包含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北京致诚农民工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中致社会发展促进中心、北京中致儿童关爱基金会。2005年以来,已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国内外数十所知名高校的数百位优秀学生到致诚实习。致诚已经成为国内外有良好影响的培养优秀法律人才的平台。



文字 | 季杨子彦

编辑 | 季杨子彦

图片 | 陈思妤

 审核 | 陈强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致诚儿童

通过

致诚实习生 | 刑事责任年龄的国际比较探讨


活动信息


活动主题


Old Enough to Stand Trial, But Too Young to Drive

A Comparative Discussion on the Age of Criminal Responsibility 


刑事责任年龄的国际比较探讨


活动语言


English / 英文


活动时间


2024年7月4日

17:00 – 19:00


活动地点


 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

丰台区纪家庙花乡青旅科创园A17-A18

Beijing Children’s Legal Aid and Research Center

Huangxiang Qinglv Techonology Venture Park, A17-A18


主讲人


Sarah Cox

Lily Frautschi

Cameron Mercer


主持人


季杨子彦




主讲人简介


Sarah Cox



Sarah Cox, originally from St. Louis, Missouri, is a rising 2L at William & Mary Law School. For her undergrad, she majored in Political Science and Classics and minored in Religious Studies. After undergrad, Sarah worked as a personal injury paralegal for three years before returning to law school to obtain her Juris Doctorate. While at William & Mary, she participated in and competed with th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Team and was selected to join the Journal of Race, Gender, and Social Justice.



Lily Frautschi



Lily Frautschi is a rising second-year law student at William & Mary Law School in Williamsburg, Virginia. She grew up in Houston, Texas, attending a French International school until college, where she studied Russian and History at the University of Virginia. Before coming to law school, Lily was a foster parent at Casa de Esperanza in Houston, Texas, where she cared for 19 children overall. She is currently focusing on children’s rights and juvenile defense in her studies.



Cameron Mercer



Cameron Mercer is a rising 2L at Wake Forest University School of Law. Cameron graduated from UNC Charlotte and majored in History. While an undergraduate, he wrote two legal research papers, “Chinese-American Legal Challenges Prior to the Exclusion Act”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ort Law in the 19th Century.” He has interests in U.S. tax law, U.S. regulatory law, and laws impacting refugees, migrants, and minors.



主题介绍


In this discussion, these three law students will present a brief look into the minimum age of criminal responsibility and a comprehensive discuss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abroad. In this presentation, we will cover subjects concerning the American legal system generally discussing fundamental topics such as federalism and the concept of positive and negative rights. We will also present an overview of juveniles and the criminal system which will cover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and provide context of the current relationship between juveniles and the justice system. Eventually, this will culminate and cover the ongoing debates in the American legal world regarding the minimum age of criminal responsibility. We will also briefly cover this topic as it stands in the larger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and China. Join these three American students as they present this contentious topic and open the floor for questions and conversation on Thursday, July 4th at 5 pm.


在本次讨论中,三名致诚实习生将简要介绍美国的刑事责任年龄制度,并结合国外立法进行全面梳理。第一部分讨论聚焦美国法律制度,涵盖联邦制、积极权利、消极权利等基本主题。第二部分将介绍青少年与刑事体系的概况、历史背景,并提供青少年与司法系统当前关系的背景。最后,引出当下美国法律界关于刑事责任年龄的持续辩论,并简要讨论这一主题在更广泛的国际社会和中国的现状。讨论将于7月4日17点举行,并欢迎提问和对话。


报名方式


名额有限,请扫描二维码报名。



致诚实习生


致诚公益是依托北京市致诚律师事务所建立的综合公益法律服务机构,包含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北京致诚农民工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中致社会发展促进中心、北京中致儿童关爱基金会。2005年以来,已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国内外数十所知名高校的数百位优秀学生到致诚实习。致诚已经成为国内外有良好影响的培养优秀法律人才的平台。



文字 | 季杨子彦

编辑 | 季杨子彦

 校对 | 陈强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致诚儿童

通过

致诚青年说 | 汪姝文:正义可以如何实现?

同济大学法学院硕士研究生汪姝文同学完成自己在致诚两个半月的实习工作,让我们来听听她在致诚的独家记忆。

1

我为什么来致诚

刚开始读研究生的时候,我有志于从事法哲学与政治哲学领域的学术,我觉得它能帮我认识世界、理清不同观念之间的复杂关系,在某些人呼喊着口号鼓动人们去做什么时,我也能通过有条理的论证揭示出口号背后的价值预设,同时,从理想上来说,它也是一种求“真”的事业。但是,随着呆在学校图书馆、自习室的时间越来越多,研究的问题越来越深入与抽象,我感到我反而离现实世界越来越远了。我担心我会失去对社会现状与问题的感知。


2023年上半年,我借着学校出国交换的机会去了欧洲,在那里,我认识了一位格鲁吉亚的人权律师、一位不认同俄乌战争流亡海外的国际调查记者,还有一位在挪威做着白领工作、关注移民女性权益的媒体人。她们和我同样关心社会问题,关心弱势群体,希望让世界变得更好,她们的经历让我意识到,要做到这一目标有许多不同的方式,重要的是找到适合自己,又能使自己可持续的。


从欧洲回来后,我开始找实习,我想,什么样的工作能让我近距离地感知到社会问题的面貌以及弱势群体的生活境况呢?我想到了2021年曾读过的一篇致诚公益律师的访谈,受访者说,她在致诚能够找到与她价值观、人生观相连并共鸣的那种归属感。于是,致诚成了我那时申请实习的第一选择。

                                姝文下班后在致诚公益的随拍

2

工作内容与感受

在致诚,我作为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以下简称“青少年中心”)的一员进行实习,由“天使”静雯姐带教。我接触的第一项工作也是在整个实习期间一直在做的工作是普法视频脚本的写作。我会搜寻近期与未成年权益相关的法律新闻,从中找到可以进行法律分析的要点,然后将新闻与法律分析写成一个抖音短视频脚本。这项工作让我有机会了解一个个具体的法律问题,如教师体罚的责任承担、贩卖出生证明的责任承担、旅馆在接待未成年入住时应负的义务等等。

姝文(右一)与两位指导律师

                             

青少年中心抖音号的后台经常会有人咨询法律问题,来咨询的人大多数是权益受侵犯的未成年人本人、他们的兄姐或父母。我在实习一个月后开始在静雯姐的指导下回复咨询,面对后台的提问,我一开始手足无措。我此前并没有直接和当事人对话的经验,我知道在当事人眼中,青少年中心账号后台的我是一个他们信任的知识“权威”。发来的咨询信息常常充斥着焦急不安的情绪,想求助的问题往往表述不清,涉及校园欺凌的咨询会描写很多孩子如何被欺凌的细节,我可以感受到在聊天框中敲下文字的人有多么无助。和静雯姐表达了我的担忧与不自信之后,她告诉我,要学会在当事人的咨询中找到涉及法律的问题,清晰地分点回复,能想到的法律维权途径都可以写,比如报警、民事起诉等等,一个一个问题慢慢来,不要着急,语言不能绝对化,避免给当事人不合理的期望。静雯姐会认真阅读我写的每一条咨询回复,并提出改进的意见,在她的指导下,我慢慢学会该如何冷静清晰地回复咨询,为求助者提供切实的帮助。


除了脚本写作与咨询,静雯姐还会带着我阅卷、写作法律意见以及旁听与当事人的沟通。这部分工作经验对我来说非常宝贵,也让我有了很大成长。第一次阅读案卷的时候,除了了解真实刑事诉讼过程的新鲜感之外,我更多的感受是惊愕与悲伤。我此前并没有想到在北京还有这样一个世界,未成年受害者被侵犯的地点可能就是平常人们路过也不会注意的某栋大楼、某个商场或某个路口拐角。未成年受害者会陈述其被侵害的细节,在读完犯罪嫌疑人的口供之后再读到会极受冲击,因为在犯罪嫌疑人的口供中,受害者“欲拒还迎”,是“自愿的”,摸胸、下体或插入式性行为均没有发生,而只有“摸手”或“亲吻”,或者是,犯罪嫌疑人说,他和受害者是“两情相悦”的。但是这一切都会在被害人陈述中被推翻,非自愿、暴力、性行为都出现了。静雯姐在代理的时候会很关注对受害者的经济赔偿,她积极地与各方沟通,在尊重受害人本人意愿的前提下,希望尽可能地为受害人的未来争取更多经济上的保障,因为性侵所带来伤害是持久的,可能在受侵害之后较短的一段时间内并未显现,“未来做心理咨询之类的可能都需要钱”,她和我说。


写作法律意见是让我收获最大,也是我觉得最有趣的工作之一。我从认真学习静雯姐写过的法律意见开始,到自己独立写作追究性侵案犯罪嫌疑人刑事责任的法律意见。在这一过程中,我学到了法律意见写作的结构,如何援引案卷中呈现的证据与法律规定来论证犯罪构成要件与量刑情节,这一过程虽然会有些繁琐,但组织证据,并结合法律依据有条理地表达出来让我获得了很强的成就感与幸福感,尤其是感受到自己写作有进步并获得肯定的时候。很幸运的一点是,我还通过静雯姐与王羽姐的法律意见书学到了对同一犯罪的不同论证思路,以及为了稳妥起见在论证思路之间的取舍方式。

实习指导律师静雯姐送给姝文的多肉盆栽


与阅读案卷有关的另一感受是,“机器版运转的法律程序似乎让受害者与嫌疑人失语了,询问、讯问,举证、质证,她们说过的话经过概述被笔录保留下来,她们的语气、表情、口癖在笔录形成的那一刻就消失了,我们无法认识到她们的真正样貌。而只有这些事实消失,法律事实保留,法律程序才能运转得高效,可是如果不认识她们的真正样貌,我们又如何教会她们如何爱自己、爱他人呢?”这是我在一篇关于受原生家庭影响而涉入性侵案的未成年人的文章中写下的,阅读案卷时我有了模糊的感受,和静雯姐交流之后这一感受变得清晰可成文字。静雯姐在来致诚之前是司法社工,理解、共情真实的受害人与犯罪嫌疑人,将他们说的话、他们的经历尽可能以原貌书写下来是她的工作,她体会到司法社工与法律援助律师视角的不同,后者更关注如何有效地维护合法权益。这两项工作在现实中往往是互相结合的,对同一个未成年人,有法律援助律师帮助维权,也有司法社工一对一帮扶,但我又会想,原生家庭对未成年人的影响是如此之大,家庭成员与小孩朝夕相处,法援律师与司法社工就算付出再多时间,或许也抵不上家庭环境向好的转变。


在更与实务相关的工作之外,我还在佟主任的指导下对欧盟《数字服务法案》与《预防与打击儿童性虐待的条例》进行了研究并写作了相关文章。主任常常会与实习生们分享他最近的研究兴趣,比如对大型网络平台的监管、对网络世界儿童性虐待的预防与打击以及幼女“自愿”卖淫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我此前几乎没有了解,但在主任提起之后我也同样感到这些问题有趣又棘手。对欧盟《数字服务法案》的研究让我了解到欧盟如何监管大型网络平台的权力,也进一步体会到了大型网络平台与网络平台用户之间的不平等关系;对《预防与打击儿童性虐待的条例》的研究与相关科普文章写作让我深入了解关于用户隐私与儿童保护之间的冲突,让我看到往常抽象的价值冲突是如何在具体的问题中发生的。在写作过程中,我从致诚前辈们那儿学到该如何将文章写得更清晰、准确与更具可读性,从实习生伙伴和同办公室的爱桐姐那儿获得了日常的情感支持与写作帮助。研究与写作的过程虽然困难,但收获良多,我也因对欧盟问题的研究而感到自己与世界是联系着的,“我也活在地球上”。

姝文(中间)与其他两位实习生午休吃柚子


在致诚这段时间最舍不得的是致诚的伙伴们,实习生子慕、妙然、徐源、睿晨,志愿者爱桐姐,以及我的导师静雯姐,接受我来实习的陈强律师,青少年中心的甘露姐,前青少年中心后在社会组织工作的王羽姐,还有其他和善、每次碰面都会打招呼的致诚伙伴、前辈。青少年中心主要负责与实习生交接工作的几位前辈都非常照顾实习生的感受,尽管指导实习生会让他们的工作量变多,但他们还是耐心负责地与实习生沟通并进行指导。社会组织与基金会的工作我还没有时间了解并参与,这是我感到遗憾的一点。


我觉得致诚的伙伴们都是极其有公共关怀的人,他们善良、工作能力强,还有社会责任感,我觉得这在当前社会是特别缺乏的东西。我和子慕与几位律师特地约了时间聊他们走上法律援助律师之路的经历,他们的经历各有不同,但他们对公益的关心是一致的。记得有位律师在2023年致诚年终总结大会的时候说,“从事公益律师的这十几年来,我相信我一直在做对的事。”多有分量的一句话。

姝文(左四)与实习指导律师们以及同期实习生合影

3

写在结尾

致诚的实习经历对我来说特别宝贵,我发现了自己能做与擅长做什么,认识并体验到了在中国做公益的一种方式,也看到了自己所关心的正义价值在现实中的实现方式。这段时间我感到自己重新又回到现实中,回到人群中,回到土地上。未来,我会继续探索,我希望能找到对我来说可持续的、能够做有意义的事的方式。

姝文在致诚实习生管理系统中提交工作交接内容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致诚儿童

通过肖利娜

敢望星空 | 段梓琪:致诚实习小记


段梓琪

中国政法大学2019级本科生;

准律师协会会友联络处分管。

犹记得教学楼里第一层悬顶的星空油画,是我高三时期每天放学后一定会仰头看的景象。在那一次次的注视中,我分明是越来越靠近着我的梦想。学法的想法实在是太早了,早到顺理成章,但真的去到了法大,一切才变得迷惘。繁杂的专业课、行色匆匆的同学,在一次次的期末突击中,我无数次质疑过:我真的适合学习法学吗?法学学习又究竟该是什么样子?


去到致诚,或许我得到了一些解答。


右图为高中内景。













01

会饮·发现

无论是柏拉图的会饮篇,还是李白的“会须一饮三百杯”,都是一种极为自然的学习方式的流露,谈话、交流本就是人们最早获取信息和知识的方式。

两次外出开会的确是给了我很深的感悟。会议的议题是慈善相关,作为中致一方的与会者之一,我负责会议记录。此前,我几乎完全没有接触过慈善法领域,因此可以说我是通过这次会议了解了慈善法的雏形。建筑在慈善领域之上的法律,有着很强的实操性,也涉及了很多领域的知识;不同社会组织主体,基金会、民非、专项基金等,之间的差异性使得同一个诉求可以走向完全不同的解决方式;尽调等的加入,使得法规的应用更加全面具体。当合法性成为衡量慈善项目众多标准中的一种,我似乎更加具体地认识到法的兜底性以及设计的巧思。












02

思齐·探寻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是《论语·里仁》中的一句话。见到好的分享,必然会引起对个人所做研究的反思,这也是思维碰撞的电光火石。



如何做一项真正的法学的实证研究?这是我大二的一年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从欣怡姐和徐淼姐的专题报告中,我得到了一些思路。很难表述我直面这份报告分享时的欣喜,所以我简单列一些我当时的感触。


这是一份关于外卖员的研究,在灵活用工的大潮下,我国外卖员规模已经达到770万,而且有相当大的比例是专职外卖员。无论是哪个国家,此前从未出现过如此庞大的数字。从致诚一个法律援助的案子开始,她们开始抽丝剥茧这背后隐藏的法律漏洞。为此,她们研究法律文书,采访多位外卖员、甚至直接联系站点的老板,亲自去站点应聘,向专业律师了解外包的漏洞。这些都需要极大的勇气和极强的专业素养支撑。


得益于她们的努力,我看到几千篇文书以迭代的标准分类、真实的采访案例呈线状溯源、还有相关的新闻报道分门别类等等,这些都是她们基础数据库的内容。正是这个数据库,让我直观感受到了何为实证调研。













03

湍流·追索 


“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摆渡在知识长河中,总会有几处险滩,需要你谨慎思考,大胆决定。






仔细想想,我在每周的实习报告中都在强调获得感。不能否认,从一开始,我对我的实习就抱有极高的期待。因此,在致诚的每一天,我都在不断的尝试,去跟一个仲裁庭,去做法律援助的接线,去和律师们聊一些令他们印象深刻的案子,去订案卷,去做基金会的“小额爱心”项目等等。我的工作在我的安排之下很是碎片化,到真的结束实习的现在,还是有一些遗憾,没能去全身心地感受一个致诚的长线项目。


但是从每一个小小的任务中,我看到了自己更多的可能性,我也看到了法学学习的多面性。一直从小听到大的“知识不只是存在于课堂”终于有了现实的投影。在致诚的大家庭里,每一个指导过我的老师、律师,我能感受到每一个人希望我学有所获,这不仅仅是在致诚,更是在我之后的学习生涯里。


     1. 个人报告:个人信息权利属性的研究


这是我在致诚的第一次个人展示。也让我体会到致诚与其他律所迥乎不同的地方,它很鼓励青年人去研究自己感兴趣的领域,也乐意聆听他们可能并不成熟的研究成果。


分享过后,我知道这个领域其实对从事实务的大家不太友好,我过多地阐述了理论,没有辅之足够的案例供大家理解。但是我也有幸得到了陈强、顾锡琪、谢泽光等律师的指导,并与他们进一步讨论了议题。特别是从谢律那里了解了徐某案,让我对实务中的隐私权、名誉权有了更深的理解。


每周的专题分享,我的确是收获很多。除了自己的,还有心颐姐分享的90年代福建人偷渡到美国的历史学研究、上面提过的外卖员研究等等,所涉领域灵活多变,是我在学校很难接触到的话题。


2. 法律援助工作


我是每周四进行值班工作,期间与多位律师配合,自己也从一无所知变得可以接一些电话、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让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位父亲打来的求助电话,他的女儿在网友的诱导下有发送裸照、自残等行为,我听到这些讯息起初是非常震惊,但是很快我开始从自己的专业知识中寻找可以为他提供法律援助意见的地方。我也意识到,除了法律咨询,对这样的青少年来说,心理辅导也十分重要,特别是针对这样的恶性事件。于是,我从多个方面给这位父亲提供了意见,也警示他问题的严重性。


3. 小额爱心项目

我帮助欣姐整理了今年上半年小额爱心资助的孩子名单,并且制作了公示的推送。在深入了解我们的援助对象后,我认识到这个项目的意义。首先,它援助的是经诉讼后的孩子,“诉讼——救济”一直是难以解决的问题,很多孩子在打完官司后,无法得到施暴者的赔偿,正义固然可贵,但是好好活下去也是每个孩子心中的祈愿,因此我们针对这样的孩子提供救助,帮助他们重返校园或是重新生活。其次,我们守护每个孩子的隐私,也正因为此,我们没有过多的宣传项目,而是选择更加私密性的捐助方式,即使是公示也要采用孩子姓名的音近字或形近字。此外,我们还会定期回访,关心孩子们的成长状态。


4. 慈善圆桌叙项目


在社会财富的第三次分配下,个人出于自愿,在习惯与道德的影响下把可支配收入的一部分或大部分捐赠出去。这也是慈善的雏形。


2000年,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在盖茨的办公室成立,捐赠誓言(Giving Pledge)一经公布,吸引了媒体对于高净值人群参与慈善的关注。“all lives have equal value”这一盖茨最初的构想也在不断地实现。


那么,在中国,高净值人群又该如何参与慈善?


我们邀请到来自私募领域的多位嘉宾分享他们的慈善理念。同时也邀请到盖茨基金会负责人、中致社会发展促进中心专家,进行慈善项目和相关政策的解读。


在这样的交流中,我对高净值人群参与慈善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识。


5. 法谈公益项目


在这个项目的组织中,我得以与何国科老师、何流老师进行了公益慈善中管理费、公益成本问题的交流。在前期查找资料的阶段,欣怡姐很注重我的想法,鼓励我进行自己的发问,这让我很有主动性去探寻这个方面的相关报道,进行知识储备。在采访环节,欣怡姐的思路清醒、问题的目的性明确,也让我学习了很多的采访技巧。在最后进行文稿梳理的阶段,重温两位老师的看法,让我认识到管理费问题的复杂性,也明白其对我国公益慈善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性。


6. 案例研讨


案例研讨是我每周需要提交的文档。我一共讨论了三个我感兴趣的议题:个人信息保护、照顾义务、隐私权。有基于我之前的学习所写,也添加了在致诚的新感悟。



04

韶华·结语


“追逐梦想,不负韶华。”是我在进行大学第一次演讲选拔时准备的题目。在即将升入大三的关键时期,我也希望自己能够铭记这句话,有做摘星人的勇气,也有俯首奋斗的勤勉。


昌村是很好的,它是我法学之路的起始站。但就如我坐了25天的六号线一样,你不知道那一站是朝阳门,也不知道那一站是东大桥,换乘的时候人潮汹涌,他们走走停停,你的视线总会不可避免的慌乱,但是一旦自己要选择怎样的路,就应该带着对终点的期待,一路勇敢地向前跑去。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致诚公益

通过肖利娜

致诚青年说 | 戴允中:公益律所和红圈所他都体验过


时隔一年,两位曾在夏日共事的致诚实习生——戴允中和冯予乔回到了他们熟悉的走廊,来拜访曾经的同事和前辈们。一位是在校园内早有法律援助经验的政法大学本科生,另一位是想转行法律的国际关系硕士生。趁此机会,致诚对他们进行了采访,回首那段实习给他们带来的感受和影响。本期请大家倾听戴允中的故事。


致诚实习生

戴允中

中国政法大学本科

实习时间:2020. 07 – 2020.10

去向:康奈尔大学LLM(法学硕士)


不想当HR的法学生不是好会长


一见到戴允中,你就无法不注意到他出众的领袖气质。他是中国政法大学最受欢迎的社团之一“准律师协会”的第25届会长。仅仅要成为协会的法律援助中心的成员就要经历三轮考核,与600多报名者竞争成为三十分之一。


因此,戴允中可以说是致诚公益主任佟丽华的“嫡系”学弟。如今火爆的“准律师协会”正是佟丽华1994年在政法大学读书时创立的。但是,在戴允中来到致诚实习前,佟丽华还有点担心他会“眼高手低”——学校里能管理上百人的组织,到这边做基础一点的工作会不会不适应。


然而,在3个月的时间里,戴允中不仅保质保量地完成了任务,还在许多小事上展现了令人印象深刻的积极性和行动力。例如,参与致诚的中致儿童基金会的评估工作时,他发现基金会没有线上审批系统,流程繁琐且不易操作。在没有任何人要求的情况下,他主动联系了自己的朋友,找到相关企业,请他们将系统免费给基金会使用。


戴允中(两张图分别左一)在致诚公益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热衷法律援助的戴允中的高考第一志愿是工商管理。高情商的他喜爱与人沟通,所以之前想做一名HR。事实证明,优秀的沟通和组织能力放在哪里都有巨大价值。不论是法律援助中接待当事人,线上给农民工解答,还是管理100多余名青少年中心的志愿者。值得一提的是,戴允中主导的志愿者项目不仅获得了大量好评,临近结束还有许多人报名,询问下一期的开始时间。


作为学生社团的会长,他最怕的就是老人在时如火如荼,后期却人走茶凉。对此,他在实习时设立《工作手册》等各项章程,资料和经验成文化,让项目有随时重启的机会。(见相关阅读) 即使在实习结束后,他还经常联系致诚的同事,为新项目的搭建出谋划策。他还希望未来致诚能够有一个活跃的老友会,让拥有相同经历和愿景的大家加强交流和互助。


红圈所 vs. 公益律所


回到致诚短暂拜访时,戴允中正在国内一家红圈所实习。除了令人心力交瘁的工作时长,在大所,身为一个小螺丝钉的感觉更加强烈,而越大的律所就越明显。戴允中说,虽然周围的人都很好,也交给你任务,但始终无法接触到案子的核心。自己能有机会也是因为一次文件做得特别小心,努力争取来的。


在致诚实习期间,戴允中在各个部门间穿梭。从青少年中心的志愿者管理、农民工线下法律援助,到基金会评估、法谈公益采访栏目,他游刃有余地参与各种工作,不停学习和成长。何国科律师对他的评价是“一个很有责任感,靠得住的伙伴”。戴允中一直觉得,在致诚,你有想法就能去做,如果投入就会有回报。


下午5点是致诚的下班时间,但戴允中说,自愿加班起来也没觉得累,为了自己的事业加班的时候就没感觉在加班。“离开的时候,只有我和欣怡两个人了,旁边骨科医院的灯牌照得黑漆漆,血红一片,你知道那场面多吓人吗?”,说着又笑了起来。他把致诚项目的发展看作了自己的发展,因此在致诚得到了不一样的体验和收获。


戴允中(昵称“东东”)实习结束前在白板上留下的小字


戴允中理解众多法律年轻人依然选择大所的这条路径的理由,毕竟“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但他也鼓励自己的学弟学妹们来支持致诚各个平台的项目,获得不一样的眼界和经历。就跟他当时的实习小结中的那样,“你向往的高空这里其实也有”。


经济价值 vs. 社会价值


再回首致诚的那段实习,戴允中觉得,它最珍贵的地方在于让他有了自由设想的空间,并且同时能实现社会价值。跟很多来到致诚的年轻人一样,虽然羽翼未丰,他们依然想尽自己所能去帮助他人。在没有告知任何人的情况下,戴允中上个月还向中致儿童基金会捐了500块钱,直到基金会整理帐目时才发现。


另外,实习中广泛接触各个部门也对他后来的律所工作有了意想不到的帮助。在后来研究“药企能不能给人免费药”这一问题时,他突然感觉在做自己的老本行——这个问题涉及慈善法的法规,是在致诚社会组织部门工作时研究过的。于是,他还请教了何国科,研究一下子得心应手起来。他说,如果没有这样的经历,一般的法学生对慈善法也没有那么细致的了解。


戴允中(右二)实习期间采访何国科(左一)


今年秋天,戴允中即将前往美国康奈尔大学读LLM(法学硕士)。虽然现在还没有确定方向,但他觉得自己可能会对公司法或社会组织法进行研究。在未来工作上,如果有律所成立的基金会或类似的慈善组织需要法务或负责人,他也会去尝试。可以看出,戴允中一直在寻找实现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中的平衡点。


回到致诚和其他人交流时,他很乐于去倾听并解决年轻人当下的迷茫。“但人不可能一下子就什么都想清楚了,我只能把我之前迷茫的成果和你分享,然后继续下一阶段,一起迷茫。”迷茫对当代青年来说可能是常态,学会如何积极地与之共处,并把其看作探索的过程,可能是最好的办法。


文 | 张漫

更多戴允中的实习感悟和总结,

请看其本人发布于“中致儿童基金会”公众号的推送:

你向往的高空这里其实也有 ——致诚实习小记


想成为致诚公益的实习生吗?

欢迎点击“阅读原文”填写问卷,申请成为我们的一员!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致诚公益

通过肖利娜

致诚青年说 | 吴越:我第一次看到自己10年后想成为的样子


公益还是金融?政治还是法律?这位今年9月即将前往哈佛法学院的女孩,在间隔年 (Gap Year) 期间来到致诚公益实习了两个多月。像所有青年人一样,家庭与个人、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伴随着吴越现阶段的成长。


致诚实习生

吴越

杜克大学政治学与经济学本科

实习时间:2021.03 – 2021.05

去向:哈佛大学法律博士

兴趣:女性、性少数权益


做公益实习不到一年,

父母就担心我走上了“歪门邪道”

吴越第一次接触公益是在大二的暑期,在国内的一个乡镇教育组织当志愿者。本科毕业后,因为疫情,她选择推迟一年再回到美国入学。来到致诚实习之前,她还参与了一个聚焦性别教育与性少数权益的公益组织。


公益对吴越来说是更有意义感的工作,组织中的氛围也让她享受,有一种“社群感”。在上一份实习中,机构的伙伴们互相关心彼此的成长和联结;同时,像创业团队一样的氛围让人更为迅速地自我提升。


吴越在公益机构做性别教育师资培训


对于一个很少接触过性别议题的老师,“怎么在两三天的时间内跟她建立一个深度的关系,让她去相信一套新的知识和方法,愿意与我们成为同行者”,就是一个巨大挑战。面对这种挑战,她学习着如何将项目影响力最大化,如何感召更多人一起加入行动。

 

然而,吴越的父母一直对她做公益的想法存有疑虑,甚至担心她在浪费时间。在从事金融行业的他们看来,公益组织并不能有效率地解决问题。或许在他们眼中,当下的中国社会,政府和企业发挥着决定性的影响,第三部门发展受限。总而言之,在中国做公益是件不靠谱的事。

 

但事情一定如此吗?吴越想通过自己的行动和探索证明更多的可能性。

 

她的成长路径也是和家长对抗和妥协的结果——毕业以后没有全职做公益,且读了法学院之后很可能会去律所工作。但仅仅是Gap的一年做了几个公益实习,父母就已经很担心自己“走上了歪门邪道”。他们认为,真正想改变社会,就应当先赚一大笔钱,“像比尔盖茨那样搞个基金会”。

 

但吴越不这么认为。虽然作为政治专业的本科生,她对政策和资本的力量有天然的关注,但在公益组织工作的经验让吴越看到,即使再有钱、再有资源,也不会让改变从天上掉下来。要真正发生改变,尤其是人们观念的转变,还是要靠深耕社群的一线工作者,通过公益机构这样的公民社会力量。“公益机构做的事无法被替代,因为所有的资源要想发挥作用,最终要落到人对人的连接。”

 

她也在试着一点点改变父母的想法。去年,她成功带动了母亲参与到性别公益组织的九九公益日捐款中,并提醒她一定要记得申请领取一份给捐款者的新年礼物。因为,除了小礼品外,礼物中还包含一份机构的年报。“我觉得这样可以让她看到我们在做什么吧。”


在致诚,

我第一次看到自己10年后想成为的样子

对政治充满热情的吴越曾做过各种相关的实习:国际关系、智库、美国竞选团队等等,但她很难在其中看到自己未来的位置。要想在美国参与政治,阻力会比她的美国同学大很多;要想回国,美本的自己又能走怎样的路呢?


她从杜克学姐身上找到了一些想法。2015级的隋心舒是杜克第一个去哈佛法学院的中国本科生。相比于继续在公共政策领域读研,吴越觉得读法律能帮她获得落到实处的专业能力,为她将来能做的事打开新的突破口。


同时,吴越从学姐的访谈中知道了致诚。“在公益法律的机构生存都很困难的情况下,致诚能够找到一条自己的路,并且立得如此之稳,又在不断扩展,对很多人来说都非常具有吸引力。” 在吴越之前,也有一位从杜克到哈佛的学姐周玥跟随隋心舒的脚步来到了致诚。(见文末链接)就这样,吴越在3月开始了她的实习。


吴越在致诚社会组织工作


在此之前,吴越没有想到致诚会在立法政策上有如此深远的影响。她惊喜于致诚从下至上的影响模式——投身大量的一线法律援助案件,又能基于丰富的实务经验和专业的法律视角,去进行积极有效的立法和政策倡导。“我之前不知道可以这样做,现在我在致诚看到了一些希望”。


和所有大学毕业生一样,吴越正处于青年人的转折期。在致诚期间,她不断思考未来的规划,更新想法。现在,她想成为何国科那样的专家,凭借自己专业知识与能力得到各行各业的敬重,从而对政策与实务界的更多人产生影响。


比吴越大11岁的何国科是致诚的青年律师之一,在公益圈已有“法律小王子”的称号,从事面向社会组织的法律服务。吴越就在何国科的带领下做实习工作,跟着听了很多会议和讲课。“跟何国科老师去开会的时候,是我第一次从别人身上看到一个自己10年后很想成为的样子。”


吴越(前排左一)和何国科(后排左一)

在北京成龙慈善基金会


曾经在其他公益组织工作的经验也让吴越对自己在致诚社会组织的工作更加享受。因为她会想到:“哇,这个也是我们机构会面临的法律问题”,于是更有兴趣了解,更想弄明白这些问题。

 

同时,她感动于致诚不忘初心的公益态度。一次集体午饭时,同桌的律师提到拓展案源的途径之一是“抱大腿”,即寻找优质、有钱、影响力大的客户。这时,何国科说,致诚虽然能为很多大型基金会提供法律服务,但面对较小的、资源匮乏的社会组织,“该帮还是要帮”。这一句简单的话让吴越非常感动。她在平日里看得到,平时忙得不可开交的何国科,依然愿意以毫不含糊的态度去为资源较缺乏的组织提供免费咨询服务。


未来想做对社会有影响的事

在经历过几段公益组织的实习后,吴越现在发现,从政并非唯一影响政策、推动社会改变的途径。“还是有很多社会上的事情需要去做,同样可以实现我想要的目标,产生影响力。”


谈到未来可能从事的领域,吴越说,她一直很关切女性和性少数的权益问题,但同时也保持开放的态度。“毕竟将要学习的法律很多都是我从来没有接触过的,也许会发现现在还预见不到的兴趣和机遇。”


虽然对自己JD毕业后的规划还没有清晰的想法,但吴越知道,自己最想做的还是像公益这样能够改变社会的事,并且她想要回中国做。


在追求理想的同时,吴越也考虑现实因素——怎样更好发挥自己的优势、寻找适合自己的角色和路径?是否需要积蓄一定的商业资本,以更好地推动公益发展?但是,吴越表示,找到最佳途径之前,即使是在商业律所工作,她也会秉持自己对政治和公益的关注,在工作内外想方设法地参与社会正义的推行。



文 | 张漫

相关阅读:两位从杜克到哈佛法学院的致诚实习生

隋心舒:从学院到法院,总选择少有人走的路

周玥:我在致诚的120天,重新认识法律与公益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致诚公益

通过肖利娜

如果年轻人问我,我想加入公益机构工作,我该怎么回答?



“我想加入公益机构工作。”


如果年轻人这样问我建议,

我该怎么回答?


作者

Cindy 中致儿童关爱基金会 秘书长



身边有年轻人问我:“Cindy姐,我就快毕业了,一直对公益感兴趣,想进入公益机构工作,您能给我一点建议吗?”

 

当被这样问道,我感到荣幸又忐忑。我该怎么回答他?作为一个专职公益人,我很乐意给他一点具体而中肯的建议。

 

我们知道:“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by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树叶况且如此,何况复杂多样的人类呢?每个人的实际情况、能力、理想都不同,判断一个人是否适合进入公益机构工作,能否做的久、实现自我价值、创造社会价值,注定没有标准答案。

 

我思考了很久,打算先给他三条建议,请他在决定前认真考虑:


  1. 了解你的真实想法。

    了解你希望进入的公益机构、工作岗位的基本情况;

  2.  观察你自己的能力。

    看是否与公益机构、工作岗位需要的能力相互匹配;

  3. 听听小伙伴怎么说。

    听听十几位曾在公益机构深度实习的小伙伴怎么说。


考虑清楚以上,你依然坚持初心,我建议你立即向心仪的公益机构发送简历。


那么,我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呢?

 

在我加入公益机构以前,我有5年多时间在公司做HR,主要负责招聘、培训及内部制度的建立。进入公益机构工作,也有8年多的时间了,期间我曾经和近百名中、外实习生共事过。我也见过很多带着理想而来,经过一段时间离开的人。根据我的这些观察,我想写下一些建议提供给年轻人参考。

 

如果问我“公益机构需要什么样的年轻人?”我的回答就一句话:公益机构不仅需要年轻人有公益心(情怀),还需要年轻人有才华(能力),并能持之以恒(坚持)。如果你看完这句话就懂了,后文大可不看。




全文大约7800字,读完大约需要10分钟


01/

真实地面对自己

——“Hi,guys,你为什么想加入公益机构?”


真实地面对自己的内心想法


这里的“年轻人”,不是指容貌和年龄上的年轻人,而是指大学(本科、研究生、博士)即将毕业,正面临择业的人;或已有一些其他行业的从业经历,但对公益行业还是新人的人。

 

年轻人面临择业时,经常会迷茫:是往左还是往右?是北上广深还是回到家乡?是先赚钱还是先公益?是去商界追求人生的巅峰?还是成为草根去实现梦想?…… 但越是这个时候,越要沉住气,别让一腔热血替你做主,先让心静下来,和心聊一聊:“Hello,my heart,你究竟想要什么?”

 

大伙儿还记得《庆余年》里的范思辙吗?他很有特点,就是爱钱,爱好是赚钱,理想是赚钱。同时,他也有理财天分,善于把握商机。他与范闲合作开“澹泊书局”卖书,开业后他心心念念的还是赚钱。范思辙的优点是清楚自己要什么,有清晰的目标,有具体的行动,并一直在努力。


图片为影视剧《庆余年》截图


当然,这是戏,让我们穿越回现实,先来听两个小故事。


NO.1 第一个年轻人的故事


有一个学法律的年轻人,梦想是成为优秀的商业律师,用过硬的能力征服各种客户大佬,搞定各种商业谈判、合作,设计各种合同帮客户防范风险,起草各种制度参与企业内部治理,最终成为智慧爆棚的企业外脑——高级顾问。


于是,他申请去商业律所实习,作为助手跟随律师办案,在办案过程中详细了解了律师的工作,也见证了律师既要维护当事人权益又要坚守法律底限的两难,他喜欢这种挑战。很快,他向实习的律所投递了简历,希望成为律师助理。后来,他如愿以偿进入律所,在实际业务中学习和积累经验,逐渐从律师助理成长为职业的商业律师。


图片为影视剧《精英律师》截图


NO.2 第二个年轻人的故事


第二个学法律的年轻人,他当初学法律是受到武侠小说中大侠们仗剑天下,扶危济困的影响,他的理想就是为弱势群体提供法律帮助。大学快毕业时,他在网上查到了从事法律援助的律师团队,申请去实习。


在法律援助接待大厅,他见到了很多来咨询的当事人,通过与他们零距离的接触,他了解到生活中有很多课堂上没讲过的困境和难题。在协助律师办案过程中,他看到了做公益律师的辛苦,没有商业律师光鲜和高收入,但他也收到过当事人发自肺腑的感谢,他更加确定了初心——做一名专职的法律援助律师。入职后,他跟随前辈律师办案子,从不怕苦,很快成为团队中的骨干律师。


图片为电影《辩护人》截图


我们说,这两个年轻人和范思辙一样,都很清楚自己想要什么。他们通过一次深度的实习,对向往的工作岗位及公益机构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再次确认自己的选择,而后再行动。当然,最初的职业选择不代表永远不变。听见内心的声音会带给我们一份平静和笃定,当我们在工作中遭遇逆境,或当我们受到外界的诱惑,我们会因为“我在做我想做的事”而更有勇气和力量去应对。


图片源自网络


真实地面对自己的现实生活


OK,年轻人,假设你已经清楚自己想要做什么了,还是先别急,再多问自己一个问题:你为现实生活做好准备了吗?


目前,公益机构工作人员的收入普遍偏低,这是事实。其实我想说,公益机构和其他机构一样,都需要专业化的工作人员,比如项目管理、财务管理、宣传推广和技术支持等。配备专业的工作人员,去持续科学地开展公益项目,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才能得到更精准的帮助,公益事业才能更健康的发展。所以,公益机构同样需要吸引专业人才,不仅如此,公益机构需要更优秀的专业人才。因为在专业性之外,我们还需要人才有公益心。但是,公益机构与人才之间总是隔着一片现实的江湖,大概是因为:


第一,公益机构对人才要求更高,但能提供的报酬却偏低。


我们刚说过,公益机构需要既有公益心,又有才华,还能坚持的人才。实际上,这样的用人要求已经远超商业雇主(商业雇主要求任职资格+职业技能都符合即可),但公益机构却无法提供与商业雇主相若的报酬(薪资+福利)。这边,年轻人一边面对公益理想,一边面对现实生存,陷入选择的两难。公益机构对人才要求高但报酬低,这就是那片直接把公益机构与人才隔开的江湖。


图片为电影《大话西游》截图

片尾曲为《一生所爱》


当然,公益机构还有人才培养机制不够成熟、年轻人职业发展路径不清晰等等问题。不过,公益机构也有自己的优势,比如有施展才华的舞台,人际关系友善等。我们不在这篇文章中讨论公益机构除薪酬外的优势劣势。


第二,社会上有一种认知,做公益就不该拿工资,更不该拿高工资。


这种深深的误解,不知从何时起深入人心。要说清楚原因,我们要分清楚两种人。


第一种人是志愿者,根据《志愿者服务条例》,“志愿者,是指以自己的时间、知识、技能、体力等从事志愿服务的自然人”。志愿服务是自愿无偿服务社会和帮助他人的慈善行为,志愿者不在公益机构领取报酬,但可以获得补贴(补贴是因参与慈善活动实际发生的必要费用)。志愿者通常另有一份全职工作,那份工作的收入是他们的主要生活来源。


第二种人是公益机构工作人员,他们是在公益机构全职工作,负责执行公益项目、开展慈善活动或与之相关的工作。这是他们的本职工作,他们因此在公益机构领取报酬,这份收入是他们的主要生活来源。他们在公益机构领取工资就像在其他企业领取工资一样合理。如果他们工作能力强,按照“绩效考核”(企业通用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结果,他们理当获得与绩效考核结果相匹配的报酬,这是企业激励员工、留住人才的做法。


可能有人会说,你看那么多公益项目执行不力,物资和善款去向不透明,还希望我们捐款人同意在捐款中留出几个百分点用于公益机构的项目执行成本?我们理解大家的质疑,因为部分公益机构暴露出来了一些问题,我们不应也不能回避。但我们也想告诉大家,并不是所有的公益机构都项目执行不力或物资、善款去向不透明。大家要给公益机构自我纠错、改进发展的机会。如果没有这几个百分点善款的公益项目执行成本,机构房租、人员工资、执行项目的必要费用从哪来呢?公益机构如何吸引专业人才呢?


图片源自网络


结合以上两点,建议你考虑:未来的几个月,如果公益机构提供的报酬偏低(会根据资格和经验而定,而且是暂时的),你能否支撑租房、吃饭、交通等基本生活费?最好做3-6个月的准备,同时和家人充分沟通,争取获得家人的理解与支持,比如诚恳地告诉家人:做公益是我的理想之一,我希望用半年时间尝试,看看公益行业是否适合自己,然后再决定未来要走的路。


当你去公益机构面试时,可以在提问环节或面试结束前,礼貌地询问面试官工作岗位的报酬(如工资、保险及有无其他福利),再衡量每月的基本生活费,看能否承担。建议你选择一份有基本保障的工作,做公益不等于燃烧和掏空自己,不等于“凄凄惨惨戚戚”地过日子,做公益也要每天有安全感、尊严感和幸福感。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图片源自网络


看到这,你也许会一边长叹,一边作势拂衣而去。请等一下,我给你讲第三个年轻人故事。


NO.3 第三个年轻人的故事


大约7年前,一个年轻人来我们单位面试,他是学法律的(顺便说一下,因为我们单位是公益法律援助机构,所以大部分同事是学法律的)。那时的他大学刚毕业,只身从南方小城来到北京。面试时,他说起做志愿者的经历,他一直在参与一个培养年轻法律人的公益社团,在其中负责具体工作,比如组织线上分享和线下论坛,这些活动让很多年轻法律人聚在一起,成为志气相投的朋友,他自己也收获了成长和友谊,他虽然投入很大的精力,也不拿钱,但特别快乐,感觉自己做的事很有价值。而他的理想就是用法律知识帮助需要帮助的人,所以来应聘专职公益律师。

 

刚入职,单位给予他本科生的待遇,那份薪资刚够他负担北京的基本生活。开始的2年,他快速学习和积累经验,从律师助理成为一名能独立办案的援助律师。到了第3年单位开辟了一个全新的领域——为草根型社会组织提供法律服务,主任鼓励他积极参与。他全身心地投入,一边做大量的社会组织法律、政策和案例的研究,一边为几百家社会组织开展了公益培训。他在这样的历练中成长,收入虽然没有太多变化,能力却有巨大提升。

 

他逐渐被业内人士认可,不断有社会组织聘请他做法律顾问。从第一家到几十家,业务领域也不断拓展,涉及建筑、环保、科技、自然、文化等方面,顾问单位的法律服务需求也越来越复杂多样,他和团队成员在实践中不断研究、提升专业性。现在,他是单位的专家型人才,薪资也得到了与能力相匹配的增长。


<< 滑动可查看全部图片 >>


我建议,年轻的你进入公益机构后,要确定一条自己想走的路,然后心无旁骛地坚持走下去,在这个过程中,你的能力和薪资会成正比增长,你脚下的路会越来越宽,最终你会收获一方事业的舞台,并不断在这个舞台上创造价值。


年轻人,你准备好了吗?



02 & 03/

观察你的能力 & 听听伙伴的建议

——公益机构需要员工具备哪些能力?

——在公益机构深度实习过的小伙伴有什么感受?


说完第一个建议——follow your heart/了解你的真实想法,我们进入实操板块——了解公益机构需要员工具备的能力。简单归纳了6点,并不全面,是给大家的1.0版建议,相信你会在此基础上有所体会和顿悟,发展出更高级的版本。

 

这6点是:沟通、规划、合作、学习、好心态和靠谱。前4种可以叫做工作能力,后面2种更像工作态度。具体了解之后,先观察自己,看看是否现在就俱备这些能力?如果只能做到一部分,可以从现在开始,把这6面小旗子立上,然后在每天朝着它们前进。

 

我们会引用几位曾在公益机构深度实习的小伙伴的想法,他们平均年龄24岁,目前本科刚毕业、正在读研或读博或是加入公益机构不久,他们的思考可能对你有所启发。


No.1 沟通


讲好公益故事;沟通达成合作。做公益常常要讲公益故事,别误会,不是添油加醋地讲,是把我们做的公益项目介绍给大家;把项目执行过程中捐赠人、受益人和志愿者的故事讲给大家;也把抽象的公益理念用生动的语言传播出去,让成年人和儿童都能理解并愿意参与公益。我们不仅要在国内讲好公益故事,将来,也要在国际上讲好中国公益故事。


  • 口头表达能力:介绍公益项目,讲解公益故事,传播公益理念;

  • 书面表达能力:起草项目建议书、活动方案、宣传文案、新闻报道;

  • 外部沟通合作:与受益人、捐款人、合作伙伴、上级主管单位、企业、媒体等多方沟通合作;

  • 内部沟通协调:与同事、主管主动沟通;跨部门合作,积极沟通协调;能提出好问题和建议。


佟丽华律师与联合国儿童权利委员会主席路易斯先生


在读研究生的雨欣说:“从硬件实力来讲,需要不俗的文笔、有见地的想法、足够的专业知识,并掌握基本的活动宣传能力。”

 

在读法律博士的恩博说:“需要人际沟通能力;与不同人合作的包容度;勇于创新和尝试的意识及勇气;对社会正义问题始终不变的热情和终极关怀。”

 

即将读法律博士的小玥玥说:“良好的表达能力:会讲故事,能做elevator pitch也能具体讲项目的起源和历史等。”


法律援助律师正在与当事人沟通


No.2 规划


规划能力让公益工作更有序和高效,避免杂乱和拖延。


  • 时间管理能力。将工作任务区分“重要又紧急、紧急、重要不紧急、不重要也不紧急”,再合理分配时间,保证“重要又紧急”和“紧急”的工作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推荐:《时间管理》

作者:【美】吉姆·兰德尔


  • 制定工作计划。每天都做工作计划(做工作笔记),将工作任务、目前进展和截止时间都记录清楚。每天下班前检查一次,没做完的工作提醒自己隔日继续跟进;

  • 工作自律能力。有了工作计划和时间节点,对自己工作完成质量也有标准,每天自觉推进工作,无需他人监督。当然,也要不断学习好的工作方法。


PDCA 工作方法,图片源自网络


即将读法律博士的小玥玥说:“高效工作,关注细节:主要体现在项目执行过程中,可以向商业项目执行看齐。”

 

本科毕业,即将成为实习律师的正正说:“我觉得公益机构需要的年轻人首先能踏踏实实把工作做完,其次是能够借助自己的年龄优势提出公益执行新方法的人。”


实习生小玥玥在基金会理事会议上认真做会议记录


No.3 合作


做公益不是单打独斗,要学会与他人和机构合作,优势互补,整合资源,为受益人提供更综合的帮助。


  • 突破专业局限。每个人、每个项目、每个机构都有自己的专业领域,比如我们基金会的“小额爱心资助”项目,专业领域是未成年人法律保护,项目特色是与法官、检察官和未成年人保护律师共同合作,为在案件中受到伤害又得不到合理赔偿的孩子提供小额的爱心资助款。现实中,在案件中受伤的孩子往往也需要心理疏导和医疗救助,所以,我们经常和心理援助及大病救助等公益机构合作,为项目中的孩子提供综合性帮助;

  • 更宽广的视野。在国内做儿童保护项目时,我们也关注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孩子,如非洲和亚洲的一些国家,也有很多孩子需要保护和关爱,我们希望将公益经验分享给那里的儿童保护工作者。2018年,我们搭建了一个供发展中国家儿童保护公益机构交流分享的网络平台,和阿里巴巴集团一起邀请了20家机构的负责人来到北京,共同交流儿童保护的经验和挑战。合作,不仅是与国内的人和机构合作,也是与其他国家的人和机构合作,把大家的力量团结起来共同推动儿童保护事业。前不久,在马云基金会的理事会上,李连杰先生说:“中国情怀不只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真正的‘胸怀天下’是帮助人类。”


A20全球关爱儿童社会领导力峰会

<< 滑动可查看全部图片 >>


本科毕业去支教的小雨说:“我想毕业后先进入国际组织,如世界银行、亚投行这样治理世界贫困问题的国际组织,或联合国的分支机构,拓宽自己的视野,以一个广阔的世界视角去重构自己的认知。”

 

在读法律博士的恩博说:“真正关注与自身不一样的群体,打破习惯和偏见的束缚,在自我反省的同时推动社会变革。”


那些和我们一起工作的会发光的实习生们

<< 滑动可查看全部图片 >>


No.4 学习


公益组织也需要科技的力量,需要持续创新需要学习能力强的人。学习是内在的自我驱动,发自内在的想学习的意愿来自好奇心,来自对自身成长的要求。学习能让人突破舒适区,掌握新技能和新知识,关键时刻能承担大任。


  • 虚心好问。遇到问题或希望得到建议时,虚心向同事或前辈请教;

  • 学习创新。面对新技术、新知识,主动上网学习解锁新能力。比如:音、视频编辑、使用抖音等新媒体等,用新技术、新知识推动公益;

  • 深度思考。思考问题不停留在表面,能看到问题背后的原因,全面、深入地思考再提出建议;

  • 主动反馈。在平时的工作中,主动向主管反馈工作进展;每周或每月,主动请主管对你的工作给予反馈。


实习律师、公益新人陈强说:“公益机构不同于商业机构,在人员、岗位对应方面无法面面俱到,因此不论加入哪种公益机构,都建议学习一些基本的计算机知识、音视频编辑知识,另外最好是有一些宣传方面的能力。”

 

即将读法律博士的小玥玥说:“学习新事物的能力:包括追随当下热点,学习多样的新媒体技术,用以呈现自己的项目,以及面对行业内的新技术如区块链慈善信托等,都要有学习的意识。”


一起拍抖音普法剧,<< 滑动查看全部图片 >>

致诚律师,抖音号:2153466614
基金会,抖音号:1890967802


No.5 好心态


做公益的人需要有好心态,情绪稳定、内外一致和抗压力强。这些态度能让公益人更平和地看待一切,面对和解决问题时会更客观和理性。


  • 情绪稳定。当公益人面对大众的质疑或当事人的悲惨境遇,要避免自己陷入情绪的漩涡,先让情绪平复下来,有助于发现问题及背后的原因、理性地解决问题;

  • 抗压能力。公益机构的员工常常一人身兼数职,有时一人要同时执行多个项目,与内外部、多方沟通,合理规划工作时间,掌握好方法和新技术,有助于我们在压力下高效、高质地完成任务;

  • 内外一致。人的内在和外在是一个整体,语言和行动也是如此。内在或外在,“时时勤拂拭,勿使染尘埃”,保持觉察,保持内、外部环境的整洁(外部环境也包括生活和工作的场所)。语言或行动,说过的话就记住,既然答应了就做到。做到表里如一,内外一致。

即将出国读研究生的安妮说:“抗压能力。任何一种工作都是辛苦的,公益领域的服务内容在当前十分艰巨,更牵涉到从业人员每日的情绪投入。不像营利组织以生产利润为目标,只要履行规范的生产程序即可,无需投入过多的感情,公益领域的工作者在给他人带去力量的同时也应重视自身的心理建设,要具备长线作战的准备,更要比公益服务对象更坚强。”

 

正在读研究生的雨欣说:“从心态方面来讲,需要足够的热情和面对失望的现状继续坚持的韧性。”


中外实习生们

点击阅读原文,可报名 https://zcpi.org/intern2/


No.6 靠谱


公益机构特别需要靠谱的年轻人。借用罗振宇的一句话:“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凡事有交代。”靠谱,是一种高度的责任感。举个例子,有一个新人,你交给他工作,他用心听也认真记。如果哪里没听懂,他一定会问。如果全听懂了,他会主动去做。在做的过程中,他会主动向你汇报进展,遇到问题或有建议时,他也会主动与你讨论。工作中截止时间到来前,你一定会收到他回复的工作成果。这么靠谱的年轻人,我想不仅公益机构需要,任何机构都需要吧!


  • 记得截止时间。工作任务的截止时间是条红线,定下来就一定要按时完成,不需要主管提醒,有变化时要及时主动地与主管沟通,以便调整工作计划;

  • 经过多次确认。不随便回复别人,经过确认后再给出结果。自己的文章,请同事帮助检查,确认没有问题后再发表;

  • 做事有始有终。项目开了头,就要有交代。哪怕人被调离项目了,每件事都要交接清楚,记载明白,做到有始有终;

  • 不找任何借口。出现问题,第一反应不是找理由,更不是推卸责任,先找自己的原因,有问题马上改,这是责任感。

 

以上,是6种工作能力和态度,一共20个小细节 ,期间穿插了几位在公益机构深度实习过的小伙伴的思考。年轻的你们不用有压力,这些习惯我也不能百分百做到,我也在朝着这6面小旗子的方向不断努力。


最后的小故事


最后,我再讲一个小故事。这个小故事在我初入职场时曾激励过我,当别人告诉我“什么人到那个环境久了都会变成那样”时也曾提醒过我。


《做一粒咖啡豆》


把胡萝卜、鸡蛋和咖啡豆分别放入三个锅中去煮,开始坚硬的胡萝卜煮完以后变软了,原来柔软的鸡蛋煮完变硬了;而咖啡豆却与水融为一体,让水变成咖啡。一颗平凡渺小的咖啡豆,面对一锅滚烫的沸水并没有变软或只是自己变硬,而是让这一锅水变得香气浓郁,无比美味。


年轻人,你愿意成为这样一粒咖啡豆吗?


阅读Cindy和实习生的相关文章


01 面对疫情,我们应当寻找解决办法,还应当寻找更好的解决办法
02 看见公益圈的问题,我更爱我的工作了——我的年终总结
03 我在致诚的120天,重新认识法律与公益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丰台路口东里198号致诚公益楼

电话:010-83802213

邮箱:zzertongguanai@163.com

网站:zhongzhiertongguanai.org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中致儿童关爱基金会

通过肖利娜

第七届大学生公益法国际学术研讨会成功举办!

第七届大学生公益法国际学术研讨会成功举办!


2019年7月20日,第七届大学生公益法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中国政法大学昌平校区国际交流中心四楼第一会议室举行。本次研讨会由致诚公益律师团队和中国政法大学联合举办,会议围绕“互联网时代的志愿者及公益法的发展”这一主题开展。


2013年,中国政法大学“国际化人才实践基地”在致诚公益团队挂牌。每年暑期,致诚公益都将接收来自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海外实习生及来自中国政法大学等国内大学的大学生组成“致诚国际法学人才实践精品班”,望广大青年法学学子在参与公益法律服务、开展比较研究过程中,不断提升公益法律素养,增强对弱势群体的人文关怀,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积极推动着和践行者。


第七届大学生公益法国际研讨会,首先由中国政法大学教务处副处长翟远见副教授致开幕词。

翟远见副教授

第一单元的主题是“基于互联网的中国海外劳工法律服务平台搭建”。在“一带一路”的背景下,中国海外劳工的数量逐年增长,他们为全世界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由于缺乏法律知识、语言和文化障碍,与外国人交往手段的欠缺等原因,他们总是面临被遣返的风险,也难以使用法律来捍卫自己被侵犯的权利。

来自耶鲁大学、北京大学、中国政法大学的学生们试图建立一个中国国际劳工在线法律服务平台,来解决上述问题。根据他们的展示,就劳动者本身而言,这个平台将进行针对国际劳工群体的普法教育;对代理企业而言,平台将每年审查其资格,降低信息访问门槛;对于法律应用,平台将帮助劳动者准确地找到可适用的当地法律,并指导他们合理地使用它等等。通过这些功能的实现,学生们希望海外华工的合法权益得到更充分的保护。


展示后,来自苏黎世大学的Felix Dasser教授做出了点评,他对学生们的研究成果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并对该网络平台的搭建提出了进一步的建议。

Felix Dasser教授

第二单元的主题是“大学生组织与公益律师间网络联动平台的搭建”。法律援助制度是一种法律保障制度,旨在向有经济困难或特殊情况的当事人提供免费法律服务。2017年中国法律援助发展研究报告显示,2017年全国共处理法律援助案件130.7万件,提供法律咨询服务838万件。许多高校也建立了自己的法律援助机构。与大学法律援助工作站学生志愿者缺乏能力和机会相比,公共利益律师团队在组织结构、工作分工和管理系统方面更加系统化和标准化,可以及时有效地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但是,仍有一些问题无法通过法律程序解决。因此,公益律师的责任重大、工作繁琐。

来自中国政法大学的学生们对该主题进行了分享。鉴于大学生对参与法律援助活动有较高的积极性,他(她)们建议,协调大学生法律援助机构与公益律师团队在两个群体中共同发挥作用,这样不仅可以增加参与法律援助的人员数量,也可以为提高处理法律案件的效率。


参与分享的马同学认为,由于互联网志愿服务模式具有慈善信息透明、志愿服务便捷等优势,人们参与志愿活动的意愿有了显著提高。未来互联网志愿服务的发展应注重心智的运用、人机合作和心态的包容与开放。

分享结束后,来自中国政法大学的张卿教授做了总结,并针对两篇报告中存在的问题分别进行了非常细致的点评。

张卿教授

第三单元的主题是“志愿者网络平台的组织协调与可持续的运行方法”。开展公益志愿服务是培养大学生能力素质、增强其社会责任感的重要途径。近年来,许多高校将学生志愿活动列入实践教学环节或“第二课堂”,直接对参与志愿活动予以学分认证,或是将学生志愿服务经历作为评奖评优的参考。同时,各类志愿活动也需要社会群体积极踊跃的参与。在上述双方主体均存在需求的前提下,越来越多的高校对学生志愿活动加以重视,并通过多种形式进行评价,使志愿平台在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中的重要性愈加凸显。


来自威廉玛丽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中央财经大学的学生们就该主题做了报告,主要探讨的是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怎样以网络互联为工具,通过统一线上志愿平台的协调,快捷高效地联络和组织志愿活动,最大化发挥志愿平台的作用,从而促进志愿活动的发展。


主题展示后,来自法国国立昂热大学的Laetitia Langlois教授做出了评议。

Laetitia Langlois教授(左二)

第四单元的主题是“互联网时代农民工法律问题的解决方案——公益法律资源整合平台的建议”。互联网时代下,网络平台凭借其特有的便利性和互联性给社会提供了更加便捷的交流方式。在公益法领域,通过借助互联网的优势可以解决许多传统公益志愿服务交流平台无法解决的问题。其中,借助互联网平台向法律援助对象提供其所需要的法律帮助是核心问题。

来自悉尼科技大学、中国政法大学的学生们在报告中规划了一个以农民工群体为主要受众的公益法律资源整合平台,尝试通过这个平台来最大化互联网的优势,为解决当前公益法律的部分难题寻求出路。


来自德福蒙特大学的Dennis J. Baker教授对学生们的发言给予了点评。

Dennis J. Baker教授(右一)

中国政法大学教务处副处长王强副教授(左一)对同学们的研究课题进行了总结点评,帮助同学们发现存在的不足,明确了今后需要努力的方向。

论坛闭幕环节,主办方给参加论坛的同学们颁发了优秀实习实践证书。

北京市致诚律师事务所律师、致诚公益老年法律服务项目负责人刘晓颖律师(左二)致闭幕辞,表达了对大学生和公益法美好未来的希冀。

本届论坛圆满结束!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致诚儿童

通过肖利娜

我们想找到有爱、有才、有梦想的实习生,约吗?

感谢你点开这则招募启事,你我的缘分就此开始。

2018年暑期,在基金会实习的可爱的小伙伴,很多暖心文章都出自她们之手

年轻人,有句话你必听过:这是最坏的时代,也是最好的时代。其实,都有道理。坏,是因为世界还有不够光明的一面。好,是年轻人可以有所作为,让自己散发光明。

我们知道,深深的乡村里还生活着数量庞大的留守儿童,他们渴望着爱和好的教育;我们能感受到,幼小的孩子受到犯罪伤害以后又得不到赔偿,心中的伤心与绝望。关爱留守儿童和温暖受到犯罪伤害的孩子都是我们在做的公益项目,分别坚持了4年多和12年多,这些年来,我们帮助了成千上万个孩子,让他们感受到了来自社会的爱和温暖,在大家的关心和鼓励下,孩子们开启了新的人生。

CKDP项目里,乡村幼儿园可爱的孩子们

今天,我们依然走在路上,希望找到更加智慧的方法实现更大的公益理想,让更多的孩子受益。如果你一直想参与公益,此时刚好有3到6个月的空闲,又符合我们的要求,请你一定要来!

北京中致儿童关爱基金会

2018年9月21日

2017年暑期,在基金会实习的部分小伙伴,别看她们年纪小,她们完成了很多大事


我们要找到你

基金会项目助理

工作职责:

  • 参与关爱儿童公益项目的策划与执行;

  • 协助秘书长进行项目各项管理;

  • 具体活动的策划与执行;

  • 项目数据分析;

  • 提供新创意,帮助项目发展。

任职要求:

  • 本科毕业,欢迎需要毕业实习的在校大学生

  • 能全日工作,且能连续工作至少3个月

  • 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 出色的理解能力和执行能力;

  • 具备设计能力者优先考虑;

  • 英语能力突出者优先考虑。

 我们能提供:

  • 你可以参与公益项目的全过程,包括核心运作;

  • 你有机会尽情释放才华,并有机会亲手将创意变为现实;

  • 与一群亲切有爱的公益人成为同事,感受如家人的工作氛围;

  • 每日工作补助 + 单位温暖的大厨叔叔精心烹制的午餐

  • 表现特别优异者,我们将提供优秀实习生证明。

我们的工作地点位于丰台区,是一栋独立的二层小楼,距离地铁9号线七里庄站步行要15分钟。另外,我们暂不提供住宿,希望大家安排好住宿哦。

2017年,在基金会实习的部分小伙伴,他们来自北京和天津的高校,阳光积极,多才多艺

趁周围人都在刷屏祝福,快发个邮件给我们吧!请附个人简历,还有你们希望我们了解的个人信息,至邮箱:zzertongguanai@163.com,有疑问也可直接留言提问。

我们约你一起,做更智慧、温暖的公益

 Read More…


关于CKDP项目

用一篇文章get“CKDP”项目

CKDP,我们用了四年,给360家乡村幼儿园传递了四个字:爱与尊重

我们拿什么敞开乡村孩子的世界?

我们拿什么激发乡村孩子的梦想?

跨越山海的礼物,献给小小故事家们

与爱“童”行  | 帐篷里的“乡村故事之夜”


关于“小额爱心”项目

小额爱心资助项目:给权利受到伤害的孩子信心与力量

这三位律师用了19年,帮助了1000多个全中国最应该被救助的孩子

我想知道你们的名字!——来自小额爱心的感谢和回复

三个真实故事告诉你:小额爱心捐助给了什么样的孩子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丰台路口东里198号致诚公益楼

电话:010 – 83802213

邮箱:zzertongguanai@163.com 

联系人:王欣 / 郑传鑫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中致儿童关爱基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