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法律政策研究报告》发布

通过肖利娜

《中国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法律政策研究报告》发布

  2019年8月20日下午,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发布《中国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法律政策研究报告》。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副研究员支振锋、中央团校教授王建敏、联合国儿基会驻华代表处儿童保护项目官员苏文颖和字节跳动平台责任研究中心执行总监刘志毅,分别作为研究院所、高校、国际组织和互联网企业等相关领域的专家对报告做了点评。来自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日报、中国青年报、法制日报、中国教育报、未来网等十余家媒体的记者及中心相关工作人员参加了发布会,中心副主任于旭坤主持发布会。

  发布会现场

  中心主任佟丽华首先介绍了撰写本报告的背景和主要内容。他提出,“网络保护已经成为当前我国未成年人保护立法政策改革的重点话题。”“但在参与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立法政策改革的讨论中,我们明显地感觉到,不同的人基于不同的立场及专业背景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基于此,报告提出了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工作中的六个基本问题,包括:确立以儿童权利为导向的网络保护法律政策理念;构建疏堵结合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体系;搭建多方共治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机制;破解未成年人身份确认与隐私保护的难题;重点解决社会高度关注的未成年人网络游戏沉迷问题;推进未成年人网络保护与现实保护的有效融合。

  报告通过对目前未成年人网络保护中存在问题进行梳理,并结合国外有益经验以及大型互联网企业的实践做法,对我国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立法政策及具体措施提出了详细建议,比如对持有儿童色情信息行为的处罚、在立法上对网络欺凌行为予以特殊规定、鼓励未成年人参与到立法政策制定讨论中来、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网络产品分类制度、在国家层面和企业内部建立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机制、完善个人信息监护人制度、建立“一站式”的未成年人网络游戏管理平台、建立儿童大数据系统等。

  在佟主任做完介绍后,专家及企业代表对报告内容进行了精彩点评。支振锋副研究员认为本报告有以下四个创新点:一是理念上提出了以儿童发展为导向;二是机制上将法律政策和技术措施进行了很好结合;三是措施上关注了重点问题和重点群体;四是法律规制上提出了具体建议。

  王建敏教授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点评:一是报告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二是体系完整、内容全面;三是学术观点有所创新;四是研究方法较为科学合理,实证研究特点较为明显;五是对策建议具有可操作性,在借鉴国外法律法规的基础上提出了适合我国国情的建议,比如建立儿童大数据系统等。总体来看,本报告会为制定相关立法政策提供了参考,为高校教学提供了素材,对科研院所的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撑。此外,王教授还对报告提出了具体的完善建议。

  苏文颖女士结合报告内容分享了个人对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思考。她提到,网络沉迷是这个时代未成年人和成年人都面临的问题。网络沉迷是个很宽泛的定义,对于未成年人来说确实需要多方共治,需要创设更加丰富多彩的活动,释放他们的精力和创造力。面对数字时代的新问题,一方面需要开展更多多学科、多视角的实证研究;另一方面要借鉴其他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的一些经验,在学校的课程和家庭教育中融入网络素养的内容。最后对报告提出的“以儿童权利为导向”理念进行了高度评价,提出立法政策不应该“一刀切”,而应该通过更完善的技术措施和手段帮助儿童更好地实现权利。

  刘志毅总监结合报告内容谈到了抖音平台在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方面所做的具体工作。他提到,在受保护权方面,抖音设计了时间锁对未成年人使用时间进行限制;在发展权方面,开发了青少年模式,专门提供适合未成年人的知识性内容;在参与权方面,注重吸收未成年人的建议,并作为青少年模式改进的指导方针。此外,他还提出平台建立未成年人保护机制需要各方参与,希望大家以更加理性的态度来看待未成年人的网络使用行为。

  最后媒体记者针对报告内容纷纷进行提问,佟丽华主任以及各位专家和企业代表进行了积极回应,发布会圆满结束。

关于作者

肖利娜 administrator